(剧透提醒)
最近我听了「小声喧哗」的一期讨论「寄生虫」的播客。里面有很多独特且有意思的视角,但是我越听越觉得不对,因为我逐渐有了一种主播们在用做阅读理解的思路看电影的印象。仿佛主播们发现这部电影涉及到阶级差异、收入不平等之后,自然而然地开始审视电影对上层人民和下层人民的描绘是否真实是否摆脱了 stereotypical ,开始思考这部电影有没有清晰表达对不同阶级的情感态度,开始寻找这部电影有没有给阶级不平等给出任何答案。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也仿佛正因为此,主播们最后对这部电影很失望,觉得它是一部给人一种「我在严肃讨论社会问题」的印象却实则没有的讨喜的商业电影。
这些指控都没有错。正如主播们自己提到的,「寄生虫」是非常「话剧」的一部电影,in that 即便电影的任何镜头任何细节都是写实的但人物和故事总给人夸张的戏剧感。也正为此,指控它对上层人民和下层人民的描绘不够贴近真相不够包罗万象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作为一部戏剧化的电影它本身就是想把现实的元素提取、放大后放在一起构造冲突。一位主播对于「话剧」感的态度是:「作为一部讲现实的电影,为什么要这么寓言这么话剧地讲,而不挑选更现实的题材呢?」播客里还提到「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议题,但叙述手法却非常讨喜、商业、八面玲珑,这两者是有绝对的冲突的。」这是一个很令我费解的态度,因为:1. 为什么会最先就认为它是讲现实的电影(而不是看完之后意识到它现实与否)?2. 为什么讲现实的电影不能用寓言的语调或者讨喜的方式讲?
至于电影对不同阶级的态度以及有没有给出让世界更好的答案,这更不应该成为评判电影的标准。比起播客里说看完这部电影会让人在没有严肃思考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得到思考社会问题的虚假的快感,我反而觉得,如果这部电影不假思索地表明了对贫穷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以及展现如何让他们翻身做主,那这部电影才会让人在把富人和穷人都符号化(而不是当活生生的人看)的情况下产生自己在推进社会进步的虚假的快感。如果要考察「寄生虫」现实的一面,那就必须要接受现实的复杂性,也就意味着不能只接受「富人恶穷人善磨平贫富差距打土豪分田地」这一种思路。
实际上,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在转折的那个雨夜,社长一家刚刚踏进家门时,穷人母亲听到之前的管家从地下室跑上来后手上端着煮好的面毫不犹豫地一脚把她踹下台阶,再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端着面走向社长夫人,这时此前逐渐激烈的管弦乐戛然而止。我喜欢这一幕不是因为它多好地给出了社会问题的答案,恰恰相反是因为在这几秒里它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暴露得非常清楚。这一幕里有底层人民面对上层人民的挣扎和所有努力的崩塌(旧管家哭嚎着跑向社长夫人,却被一脚踹回地下室),表现了底层人民向上爬有多 desperate 却也给人看即使是底层人民他们也有人的恶性(穷母亲面对威胁到自己的同为底层的旧管家无比冷血毫不脚软),还有一个从根源上造成悲剧却很难让人怪罪的上层人民(旧管家和穷母亲都在争夺被社长夫人雇佣的机会,但社长夫人只是让管家煮了一碗面,她刚刚回来,戴着耳机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可以说这是我个人的解读,但这不正是电影或者任何作品的意义所在吗?追求写实全面、尝试给出答案的是学术研究,艺术从来没有这个要求,艺术需要的是搅动受众的内心和思绪,给受众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没有人会批评「百年孤独」太过戏剧化地描写哥伦比亚社会并且没有给出建设性的建议。上面说到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当然可以被学术研究探讨,并且我不怀疑会被探讨地更全面更仔细,但通过画面和音乐在短短几秒内结合之前几十分钟的画面和音乐如此调动观众,这样的体验是全面且仔细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替代的。这才是我们对电影应有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