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支付:中国 vs. 加拿大

这篇博客此前已基本写完,最近看到李如一的博文「电子支付:中国 vs. 日本」,于是决定仿照它的标题比较中国和加拿大的电子支付。根据李如一的博文,日本的支付体系和加拿大也有不同,主要在于本地 NFC 卡片(比如公交卡)的比重在加拿大小很多,而信用卡借记卡同时也像日本的本地 NFC 卡片一样支持 NFC 。另外本文除了讨论支付手段之外也顺便讨论了紧密相关的网购体验。

手机支付

能用支付宝或者微信直接在手机上转账、扫码支付似乎很长时间以来是许多人的一大骄傲。他们认为中国直接跨越了信用卡阶段,进入了更高级的手机支付阶段,而其它发达国家反而因为此前信用卡的普及而难以完成这个转变,以至于现在还处在现金加原始的信用卡的阶段。支付宝或者微信让国人从现金交易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这一点毫无疑问,但目前的支付宝和微信最令我讨厌的一点是它们的支付功能是基于二维码的。尽管支付宝有声纹支付等功能(我猜很多人不知道),但用户扫描商家的二维码或者商家扫描用户的二维码仍然是最主流的方式,而我相信所有人都遇到过二维码不能及时扫描的尴尬情况,比如环境太黑需要手动点亮手机的手电筒再对焦,或者不知道为什么商家的扫描仪就是识别不了手机屏幕的二维码,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手机信号不好以致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成功扫码付款。

也许大部分人不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但我在体验过 Apple Pay 之后(最早是在国内的星巴克,在接受支付宝和微信之前星巴克先接受了 Apple Pay),从此就觉得 NFC tap 的体验比二维码好太多,更不用说二维码的图案实在不好看。关于 tap 和扫码体验的对比,在北京上海生活的人可以分别体验一下用 Apple Wallet 里的公交卡和支付宝的乘车码坐地铁的感受。我在北京生活的时候过闸机只用把手机往上 tap,这个过程完全不会占据头脑打断思路,相反我看到用乘车码的人需要提前五米打开手机上的乘车码再将手机靠近。

来加拿大之前我也以为这里的现金支付仍然日常发生。现实是,我目前绝大多数支付都通过 tap 的形式完成,剩下的主要是因为因为金额大或者网页支付等需要输入银行卡信息,偶尔遇到旧机器只能插卡。一个很诡异的例外是家附近的奶茶店 chatime 只支持信用卡 tap 不支持借记卡。将银行卡绑定至 Apple Pay 后也完全可以做到只带手机出门,不夸张地说到蒙特利尔第二天起我就没有碰过现金了。朋友之间的转账也没有问题,因为通过 Interac e-transfer 只需要对方的邮箱就可以转账到对方银行账户。此外,给非常用联系人转账时还需要设置一个安全问题,对方答对才能收钱,与其说这很麻烦,我更觉得这很好玩。

网购与物流

中国网购最经常被称赞的优点之一是速度快且便宜,发达国家的网购则又慢又贵。这句话并不完全错。淘宝或者京东的物流的确快且便宜,加拿大的物流也的确费用更高。我最惊讶的是加拿大的配送速度一点都不比中国慢。

根据我的印象,在 Amazon 上买的东西一般在 3 天内可以送到我家,其中相当一部分生活用品可以在下单后一天送到。美国 Amazon 的物流速度似乎更快。另外,此前一张从加拿大西海岸 Vancouver 寄到加拿大东边 Montreal 的支票只花了 3 天就到了,两地直线距离比漠河到南宁还要略远。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相比中国人口密度要低得多(根据 World Bank 的数据,中国 2018 年的人口密度是加拿大的 37 倍),这意味着建设物流系统的难度和成本要高得多,这也是物流费用更高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加拿大物流员工的工资和休息保障水平比中国高)。

加拿大物流最大的缺点我觉得是送货员不会主动联系收件人,因此如果上门送货时无人在家就无法收件只能之后去快递公司领,幸好我住的公寓有前台可以代收。这一点上中国很多快递公司也做得不好,因为时常快递员会根本不上门送货,直接让收件人去快递点取。


很明显,我是一个 NFC 模式的拥护者,因此如果有人偏爱二维码模式,相信他们会和我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同样地,如果有人喜欢去快递点取件或者不认为快递员应该有更高收入有更多休息和保障,那他们也会和我有不一样的偏好。

这篇博客不是为了 discredit 支付宝、微信或者淘宝京东,而是主要想表达加拿大的电子支付和网购物流没有我此前想的不方便,甚至在某些方面我觉得优于中国的同类产品。这是打破 stereotype 的一记努力,可能难以下咽,但好过始终幻想外国人民都活在没有支付宝没有淘宝的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