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和语言的分辨率

「白左」,「公知」,「直男」,这些都是标签。

标签往往常用而没有具体定义,或者曾经的具体指向已被抹去。人们对其有一个统一的大概印象,但每人都有着实则不同的界定,相应地在现实中有不同的映射。使用标签意味着放弃思考,原本复杂而多样的逻辑,被 reduce 成重复多遍的基于标签的推理,进而重用基于标签的结论。作为一个自然的后果,使用标签代替思考意味着思考的不精确。当看到别人评价「他是一个白左」的时候,有谁能精确地知道这个评价在指什么?

说者使用重复的推理和结论,听者也使用自己的推理和结论对号入座。表面上用一个标签就完成了交流,但两方在达成合意的表面之下各自有着不同的定论,这定论并不是来自于交流,而是来自自己原有对标签的理解。

这可以被理解成语言的分辨率被降低了。语言不再有精确的指代,对事物的描述是粗糙的(coarse)。作为分辨率降低的自然后果,使用语言的错误会变多。将性取向意味上的「直男」等同于标签意味的「直男」,将纯描述性的「白人左派」等同于标签意味的「白左」,尽管有时人们不自知,但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借用李如一的观点,语言不止是表达的工具,也是塑造思维的工具。不精确的语言会塑造不精确的思考。所以请不要使用标签,以保持语言的精确和思维的灵敏。如果有一天,我们只剩下在标签之间互相打转的思考能力,这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2 thoughts on “标签和语言的分辨率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