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会在当下让你显得很 woke 的态度:反对消费主义。比如当 Rick and Morty 逐渐流行起来的时候说「这种 popularity 又反过来促使创作者继续创作,给动画公司(adultswim)带来收益,所以我们其实陷入了消费主义的圈套」。
话说清楚了,我不支持消费主义。但 almost always 人们使用「消费主义」这个词时,并不清楚自己在反对什么。
非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主义」,在我看来是指「以消费为价值导向」。它可以指「卖的多的/最近火的/价格高的就是好的/该买的」,或者「消费的行为比消费的结果更重要」。这很明显是一种错误的思维。这是「媚俗」的一种,因为我难以想象在旁人都不消费的环境中一个人可以从独自消费的行为里获得满足感。
但,Rick and Morty 的流行化给动画公司带来收益并促使创作者继续制作,这是消费主义吗?这里面我只看到消费,没有看到消费主义。是的,现实中经常有人将二者等同。如果人们开始以花钱看正版 Rick and Morty 为骄傲的原因,而不在意这个剧本身时,这才是消费主义,这才是媚俗。就像有人以拍照证明自己去了某个展览而不是去看展览为目的一样。
现实中这种错误很多。Rick and Morty 这个例子不是我编的,是我在一期讨论这部剧的播客里听到的(这期或者这期播客,不记得了),这是我写这篇博客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界面新闻和新京报书评的两篇评价 Queer Eye 的文章。这两篇文章的起源是国内劣质的模仿者「你怎么这么好看」引起的争议。下面主要批驳界面新闻的文章,新京报书评的内容与之类似。
这里介绍一下 Queer Eye。
这是一部 2018 年 Netflix 重启的真人秀。节目常驻五位同性恋嘉宾,分别是在饮食、时尚、自我心理调整、室内设计和美容美发方面经验丰富或有所成就者,称作 Fab Five。每一期节目里的主角是一位经身边家人、好友等提名的普通人,这位普通人通常意志消沉,生活得不愉快或不满意,并且往往生活中不修边幅,而 Fab Five 则会花一周时间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入手帮助这位普通人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最终帮助 ta 做一件一直想做却此前一直犹豫的事。
五位常驻嘉宾都对自己的领域非常熟悉并且从业多年。更重要的是,五位嘉宾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各种因歧视、不理解导致的苦难(比如室内设计专家 Bobby 在十几岁时向父母出柜后被赶出家门,从此独立生活,并且没有上高中)。这五位嘉宾现在都成功养成了积极、自如、开放的性格,但他们的身份和经历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被帮助者的痛苦与 struggle 。
界面新闻的文章标题为「以消费和“爱自己”改造人生? 真人改造节目《粉雄救兵》的肤浅与虚伪」,整篇以消费主义的虚伪和“爱自己”的肤浅与无用为主要批判点。但看完整篇之后,我强烈怀疑作者要么没有好好看这部节目,要么是想强行对它批判一番显得自己 woke。
文章首先认为,这个节目「设置中最为吊诡的存在」是选用五位「精致时尚、细腻敏感、善于表达」的同性恋作为嘉宾是将同性恋群体的多样性推平,重塑了新的对男同性恋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就是「社会对一般精英阶层的理解」。五位嘉宾的形象的确都符合大家心中「精英」的样子,但这是选角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换言之,文章在这里有意无意地表达出节目故意要将同性恋群体的多样化推平并故意营造新的刻板印象的意思。但我的常识告诉我,一个真人秀节目为了节目效果当然会选择外表光鲜、有吸引力、「善于表达」的人作为常驻嘉宾,而 Queer Eye 对嘉宾的额外要求(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则又导致了嘉宾的「精英」形象,所以这种选角结果更应该是处于节目效果的考虑。
文章接下来说,「节目对素人的改造遵循同一套价值观念」,即「中产阶层的品味」。而文章里认为的「中产阶层的品味」表现在「有设计感」的衬衣开衫,使用基础款护肤品,把杂草丛生的花园变为菜地。这一点我相信认真看过这部节目的人都不会认同,因为 Queer Eye 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面对千差万别的改造对象五位嘉宾如何给出最适合被改造者的建议。事实上,界面新闻的文章认为 Queer Eye 和它的拙劣模仿者「你怎么这么好看」一样,「同样是用较高阶层的标准去熔铸普罗大众的生活」,「全然不顾现实的可行性」。除了上面提到的事实性错误之外,这个观点还假设了存在「较高阶层」的存在,而这恰是 Queer Eye 竭力反对的态度之一——很多集里,面对被社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人, Fab Five 给被改造者留下的最大财富不是给房子做的装饰或者挑的衣服,而是「你可以尊崇你自己的内心」的观念。
(就是在这里我开始觉得作者实际上没有认真看这档节目)
紧接着又出现了两个人们在批判「消费主义」时常用的两个词:新自由主义和资本。恕我无知,我至今都不知道在这里「新自由主义」指什么,因为我猜这不会是指强调市场自我调节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学主义。而「资本」则是让我更困惑的一个词,因为我从来没见过有人解释自己所说的「资本」是指什么。需要澄清的是,我不是在质疑「资本」或者「新自由主义」这两个概念,而是在说,这两个词的使用从来都缺少具体指代。
文章里具体说的是,「新自由主义时代的资本」给人们创造了消费的需求,让消费变成了理想公民的要义,而「为了催动更多的消费,“精致爱打扮”的男同刻板印象被资本选中, 成为新男性气质的⻛向标」。这里如果尝试在认识 Big Tech (cont.)中用到的 trick,即将带有负面意味的「资本」换成中性的「节目制作方对节目效果的追求」,就会发现其实「精致爱打扮」被选中更顺理成章,而不是「资本」为了催动消费的阴谋。实际上我很怀疑 Queer Eye 对消费的催动作用,我印象中节目不仅从来没有给某品牌或某类商品做过广告,反而往往是按照被改造者的经济水平进行改造,作为一个观众(作为男性观众还是文章所说的主要改造目标)我从来没有在看完节目后产生想消费的冲动。
小结一下。上述部分就是文章在消费主义方面的指控,归结起来就是,节目选用了五位能催动消费的嘉宾,给被改造者提供可以催动消费的改造。很显然,这个指控的每一个部分都错得彻底。
文章的后半部分则在指控 Queer Eye 将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化,用「爱自己」来解决所有问题,而前述的「消费」则是「爱自己」的手段。作者还认为,这种「爱自己」的态度来自于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医保改革受阻,这档节目通过强调「爱自己」「将公共性的医疗卫生建设降级为个体的预防性措施」,「“对自己负责”的万金油式概念巧妙地隐去了社会结构性的缺陷」。
作者可能没有意识到,Queer Eye 节目中所传递的「爱自己」观念,并不是说爱自己就完了,而是说这应该是对待自己的生活的态度。它的对立面不是爱整个社会,而是不爱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苟且即可,不需要给生活添加趣味,不需要给自己加油打气。这种将其和关心社会的对立是作者对「爱自己」的最大误解。
除此之外,更应该问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会期待让 Queer Eye 这档节目来承担探讨「社会结构性的缺陷」的责任?事实上我最近发现这种刻板而教条的思路愈发常见,例如在讨论寄生虫的博客里提到的阅读理解式解读,以及最近听的声东击西的 2019 电影盘点中对于 Marriage Story 「过于聚焦纽约先锋艺术家群体而缺少对整个社会的反映」的批评。这种思路似乎期待所有表达都是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所有视角都应该全面地思考「社会结构性的缺陷」。这是令我非常不解的一个期待。正如此前关于寄生虫的博客里举的例子,我们不会期待在「百年孤独」里全面地讨论哥伦比亚的社会问题。类似的,Marriage Story 没必要反映全社会的婚姻故事,Queer Eye 也没必要拍美国政治评论。Fab Five 在一周时间内当然无法解决被改造者的问题,但因此就称其为虚伪或肤浅是一种教条的思路。
其实,这篇文章里提到的被滥用的词汇(「消费主义」,「资本」等)都是上一篇中说到的标签。而这篇文章的错误,则至少部分来自于上一篇中说到的基于标签的思考。所以如果只是想让自己显得 woke,那请尽情使用「消费主义」和「资本」这样的词汇,把它们放在所有让语句通顺的地方。但如果想真正想明白这些标签意味着什么以及是否适用,就需要 case by case,掰开了揉碎了仔细想。显然后者要费力得多,但这个世界显然不如我们希望的简明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