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long overdue.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能做什么
如果没有理由相信自己身边有人被感染: 保持信息灵通,关注官方渠道、可靠新闻渠道和民间消息。搜集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信源的特点估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例如,官方渠道提供的事实和数据不太可能有事实性错误,但是很有可能低估实际情况;民间消息能从更多角度反映现实,但可靠性很低,需要多个信源互相确认。若有可能,了解疾病传播等相关科学知识。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认为对别人有帮助的消息,同时说明消息来源和可靠性。 提醒在有患者的区域的朋友、家人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措施各官方渠道和可靠新闻渠道均有公布,包括但不限于: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或一次性 N95 级别及以上口罩,减少出门(推荐取消年饭和走亲戚等春节活动),多洗手(推荐使用酒精含量 70% 及以上的免洗洗手液),不吃野味,少吃禽类。 如果有理由相信自己身边有人被感染: 除了上述几点,还有: 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措施同上。 若有能力,帮助身边的人获取口罩和免洗洗手液。 若认为身边有人可能已被感染,应监督他们尽快去医院。若劝说无效则应联系政府部门。
23
相比一岁前,我见了更大的世界,做了从没做过的事情,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我感觉到我在成长。
漫威电影就低级无聊吗?
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欣赏「黑暗骑士」,那就能欣赏「美国队长 3」,我同时也认为放下成见、放下从对漫威的不屑中得到的优越感,任何人都能欣赏「黑暗骑士」和「美国队长 3」。这种欣赏态度,不就是李如一所说的「昆乱不挡」吗?
电子支付:中国 vs. 加拿大
这篇博客不是为了 discredit 支付宝、微信或者淘宝京东,而是主要想表达加拿大的电子支付和网购物流没有我此前想的不方便,甚至在某些方面我觉得优于中国的同类产品。这是打破 stereotype 的一记努力,可能难以下咽,但好过始终幻想外国人民都活在没有支付宝没有淘宝的水深火热之中。
认识 Big Tech (cont.)
最近我在 The New Yorker 上看到了「认识 Big Tech」里提到的对 Facebook 的一个指控:称它实际上是媒体但以平台自称以逃避媒体的责任。很遗憾,这次仍然是错的。
认识 Big Tech
这篇博文的灵感来自于声东击西的一期播客。正如我在本博客的 about 里写到的,在中文世界里「对科技的正确且深入的认知、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以及对审美和新意的追求似乎成为了不可能三角」,这期播客中的讨论虽然相当精彩,但是仍然缺少对这些 Big Tech 公司的正确且深入的认知,所以在手撕 Big Tech 之前,我们应该先认识 Big Tech。
「寄生虫」以及我们期望从电影里得到什么
最近我听了「小声喧哗」的一期讨论「寄生虫」的播客。里面有很多独特且有意思的视角,但是我越听越觉得不对,因为我逐渐有了一种主播们在用做阅读理解的思路看电影的印象。没有人会批评「百年孤独」太过戏剧化地描写哥伦比亚社会并且没有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人工智能」的两面
OpenAI 公布了一只自己学会拼魔方的机器手臂。但机器学习只是软件。
「被阉割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吗?
被阉割的还是比什么都没有好吗?我不知道,每个月有 200 元的低保比没有好吗?